蝉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30 13:53:13
蝉教学反思15篇

蝉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蝉教学反思1

《蝉》是这个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作者通过描写夏天聒噪的蝉,这一细小的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一、本节课的两点不足

1.导入占用时间太长,不能扣紧文本

在这一课中的设计中我用虞世南的诗《蝉》作为导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当时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同题诗歌的解读,引出新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并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由于这首诗歌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存在困难。如“垂緌”和“流响”等词的解释都得由教师亲自介绍,因此在诗歌意思的讲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道理上花了较多的时间。导入毕竟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此不能成为教学的重点,加上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所以这样在课的开头花了太多的时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导入是为了教好文本,因此无论如何设计,都必须与文本密切联系,不能游离于文本。然而这节课,为了导出“蝉”,引用一首学生陌生的诗歌,况且虞世南的《蝉》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人借蝉的“居高声自远”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做一个立身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课文《蝉》中的蝉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坚强、执著地生活。内容上缺乏关联,致使导入并不能为文本的教学服务。

再者,导入应该起到的作用是激发兴趣、调动情绪、衔接知识。从难度上看,诗《蝉》的难度显然高于课文《蝉》的难度,以这样的设计作为一节课的开头,显然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的情绪也只是畏难的情绪,也起不到衔接知识的作用了。

通过以上几点来看,这样的导入无疑是这节课的败笔。

2.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一环节的设计“语文味”不足

本节课设计的另外一个内容是,在预习中布置学生事先搜集与蝉相关的材料,由于经验不足,在布置预习时未能够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学生课上呈现的材料中很多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了解蝉,如,蚱蝉又名知了,为同翅目蝉科中型到大型昆虫,约1500种。体长2~5公分,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这有些偏离了语文课的教学范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部分是这样阐述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这个表述中,无论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还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都离不开关键词“语文”。可以这么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发展。而本节课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使这节语文课中的综合性学习这一环节失去了“语文味”。这是本节课的另一处败笔。

在课后我认真地思考,如何设计这一环节才能有效地为语文的教学服务?如果我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去查找描写“蝉”的一些古诗,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铃》)等,再引导学生去探究“蝉”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古典诗歌的相关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但是,这样的设计如果放在这节阅读课中,显然会喧宾夺主。而单独设计一节《走近古典诗歌中的“蝉”》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的想法是可行的。

二、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学习本文先抑后扬的写法”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先抑后扬”,在解释“抑”和“扬”之后,我给学生讲了个故事:“某一品夫人做寿,官员们纷纷去贺寿。一人献上一副对联,上联是:一品夫人不是人;再看下联:两个孩子都是贼。众宾客瞠目结舌,一品夫人怒火中烧。这时这个人提起笔,在上、下联之后加了几个字,大家拍手叫绝。这时的上联:一品夫人不是人,本是神仙下凡尘;下联:两个孩子都是贼,偷得仙桃敬母亲。这就是?先抑后扬?,也叫做?欲扬先抑?。”这样不仅使课堂生动有趣,也加深了学生对“先抑后扬”这一写法的印象。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工作,我越来越发现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拥有的知识越丰富、教学技巧越娴熟、人文底子越厚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会越愉快,精神教育就越健康。因此经常地进行教学反思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行为,这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是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发展自己的责任。

蝉教学反思2

教完了《螳螂捕蝉》这课,我心里喜滋滋的,因为在这节语文课上,我发现孩子们变了很多,课堂上一双双举起的手就是他们最大的改变。

一、充分预习,端正态度

前一天,我告诉孩子们,这节课可能会有老师们来听课,请大家充分预习,读通课文。我看到早读课上,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着课文:全班齐读、自己朗读、同桌互读。读书的气氛比以往任何一天都浓厚。我知道,他们是想有个好的表现呢。到了上课的时候我告诉孩子们,虽然老师们不来听课,可我还是希望大家能把你们最好的表现拿出来。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二、扎根于生活

在教学中结尾,我安排了拓展环节。经过课堂实践,我发现孩子对“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祸患”这句话有许多自己的理解,所以我让学生为吴王写发言稿.问题一出来,同学们忙得热火朝天,争先恐后发言……听着孩子们的发言我知道他们是真正懂得了做事要三思而后行的道理。教学到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老师再做过多的引导了。

蝉教学反思3

学习《蝉》这节课感觉很有趣,一是因为动物世界神奇、有趣、令人向往;二是因为和孩子们一起了解、探讨蝉的知识是个有趣的过程,我感觉如此,学生亦然。这篇课文重点要让学生了解蝉的特点(1、蝉脱壳像是表演奇怪的体操2、雄蝉是天才的演奏家3、产的视觉非常灵敏4、蝉的听觉不受外界干扰,与人不一样)。课文的2-4自然段主要写了蝉脱壳的过程,让学生把描写动作的词语找出来,这部分重点让学生体会出作者是抓住了蝉的动作来把产脱壳的过程写具体的。体会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把蝉脱壳过程写具体的,辅以填空来加深记忆,为学生复述这个过程打下基础。整节课上下来,轻松愉快,学生兴趣盎然,结课时留下蝉的三大不解之谜激发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成果。

蝉教学反思4

《黄昏的蝉》一文有太多可挖掘的点,什么才是给学的?什么才是学生需要的?平日的教学我们往往什么都想教给学生,"贪多务广"是学不好语文的。所谓"舍得"便是有"舍 ……此处隐藏6228个字……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就进行了这样大胆的尝试。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以听写词语导入学习,然后根据词语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学生基本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一起探讨“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和“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这两个关键的问题,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在教学时,虽然细节把握得还不够到位,但总的学习目标还是达到了。学生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当然,设计总是完美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理解文章第一小节时,虽然我也知道应该让学生读透文章,在读中体悟吴王的固执、在读中了解“不堪设想”的后果,可在学生稍微遇到一点挫折时,我总忍不住急着去告诉他答案;当学生的答案与我的预设有偏差时,我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学生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吧。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能不断地前进。

蝉教学反思14

故事离不开人物,文本中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可以做文章,都值得琢磨。如何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中,教者在学生学完螳螂捕蝉的情景后,引领着学生在文本中又走了一个来回,跳出来后换了一个角度感受文中少年的形象。教者始终以巧妙的设计把握着全局,宛若那只守候在螳螂身后的黄雀,令人眼前一亮。

1、 作品感受法。

学完课文最后一小节,多次朗读后质疑:吴王悟出了什么?请你帮他拟一道圣旨。

昨日,有个少年向寡人讲述了( )的故事,故事中的( ),它们( ),结果( )。听了故事,寡人深受启发:( ),故寡人决定( )并( )。

钦此

【学完文章,如果问学生吴王明白了什么,一定能够对答如流:用书上的话,用大道理,课堂上少不了出现空话、套话,会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重复,既刻板又机械。以这样口头练习的形式出现,妙处至少有三:其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皇帝”“女皇帝”们纷纷跃跃欲试,都要求过一把帝王瘾;其二,较完整地概括了文章内容,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处,有机地组织语言;其三,在概括中点明了故事的结局,表明了吴王对少年的态度:故寡人决定( )并( ),自然流畅又简洁明了】

2、人物命名法。

吴王很想见见这位少年,但他还没有名字呢!咱们给他起个名字吧。既是吴国人,姑且姓吴。

【每一个响亮悦耳的名字后面都孕育着一份美好的希望和祝福,面对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处处险象环生的故事,面对这样一位少年,稍加思考后,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吴聪:因为他实在太聪明了!吴思:非常善于思考。吴少鸣:年少时就一鸣惊人,长大后肯定能有所成就。吴智和:他用自己的智慧维护了和平。不可谓学生想得不深,不可谓学生想得不远,给少年命名这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设计,有力地帮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提炼了少年的形象。】

3、 想象对话法。

为什么这位少年能成功地说服吴王?大臣们一定想知道,请你替大臣们想好一个问题,待会儿问问他。读读文章的2-8小节,抓住少年的一言一行提问。

【少年的过人之处绝不仅仅在于他讲了这个故事,螳螂捕蝉的情景与当时吴国的相似之处;连续三天在花园里出现,打湿了衣服引起吴王的注意;选择有露水的早晨,为了使吴王亲眼目睹螳螂身处险境却浑然不觉……“抓住少年的一言一行提问”,在一次次围绕少年言行展开的问答中,让学生感受到:小小智者的形象透过细节尽在不言中。】

《魂断廊桥》中费雯丽那迎上前去的坚定的双眸,《新龙门客栈》里张曼玉坐在龙门客栈屋顶上骂街时娇小的身姿,都是导演在表现人物时选择的一个视角,虽小却经目难忘。在我们的课堂里也多一些这样独特的视角吧,会让我们铭记住一个个跳跃的生命!

蝉教学反思15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令人惊叹的故事:苏格拉底为了帮助正在蜕变过程中的蝉脱壳,最终反而使蝉变瘸了。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能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就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和指导学生朗读上。

教学中“默读、朗读、齐读、小声读、指读”等手法灵活运用,使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升华。尤其是第八自然段的排比句的指导朗读与品词析句同步进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升华,形成共鸣,从而有力地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落实了重点句子的理解,并搜集了蝉蜕过程的图片,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蝉蜕过程,知道了蝉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长出美丽的翅膀,飞向绿阴。在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会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大胆想像,鼓励创造性的表达,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把自己设想成那只瘸蝉,让学生换位思考,进行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那只瘸蝉,你想对好心的苏格拉底说什么?想对美丽的同伴说什么?想对成长中的所有生命说什么,想对生活中的所有呵护者说什么?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了情感,引发了共鸣。这一堂课学生说得很多,认为这就是拔苗助长的故事,这就是违背自然之道的故事,使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并引发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教堂目的。

课前我给出备学问题:同是经历蜕变的蝉的幼虫,最后的结局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通过课上小组的充分交流讨论,孩子们概括出了本课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善意却有可能带来悲剧;人也一样,必须坚强的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与坎坷,这样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他们能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是对本课的认识,更是对今后人生的思考。这一课也让我清醒的认识到:人的一生就是像蝉一样必须要经历蜕变,才会展翅高飞,在我们遇到生活中或工作中的坎坷时,要告诉自己路要靠自己一步步踏踏实实的往前走,并告诉自己不能做“瘸蝉”!

《蝉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