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3-12-25 13:53:13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子、原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

这节课从确定课题到讲虽然用了两周的时间,准备比较充分,但是在教学后还是发现了许多的问题。

1.上课时比较紧张,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上课的经验依然缺乏。

2.整节课的设计比较守旧,没有创新,是一堂常规课

3.实验方面不够开放,给学生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太少,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达到理想的实验探究目的。

4.从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太直接,没有引导和思考的环节。

5.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学生动手时有点怕,今后教学中要从第一章开始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分子和原子》的复习课,所以目标要符合复习课的目标。将新授课时的‘知道’改为‘复习’更好。在知识梳理时大胆的选用新的例子,这样可以改变复习课的枯燥乏味。教师能不说的就不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还能更多的暴露问题,达到复习的目的。在本课的复习中我说的比较多,一方面是学生不说,我觉得是他们不会必须说;一方面是怕学生说的不好,不放心。

我在解释分子的体积小的时候引用了一个物理长度单位‘光年’,可是我却将它当做时间来引用。我事后非常惭愧,甚至是无地自容。上了那么多年的学,又教了两年来的物理,还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我深感对不起教过我的老师,在这里我郑重的说声:对不起!

我的习题处理的也不是很好,应该向校长说的那样,把固定的题型放在固定的知识点下面来练习。还应该大致统计一下做对的同学有多少,特别是做错的,错在哪了?全都做对的习题就没必要在讲了,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做后面的实验探究题。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3

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在明确了本课题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切勿任意“拔高”。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并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应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改变。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固体、液体、气体的动态模型,把微观粒子变得直观,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理解。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亮点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将抽象的粒子具体化、生动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通过动画演示,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也同时让学生知道了物质热胀冷缩时分子的大小体积也不会变,初步建立物质是微观的思想。课堂练习制成幻灯片,知识容量大,学生注意力集中,对当堂知识的巩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4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本课题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进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所以,我将会在课堂中利用有趣的化学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争取使学生能够顺序的开始微观世界的学习!

本节课基本顺序完成,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但也有不足之处,现将教学反思分享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引入微观粒子一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我利用播放视频“宝丰酒的广告”来引起学生的疑问”为什么没有喝酒却能闻到酒香?“再通过展示”分子的图像“,“移走硅原子的图片”来更深入的认识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效果,再通过演示实验,比如“梨花变桃花”等来更直观,明显的让学生来感受分子的特征,既能形象得表现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另外,以学生为主体的分组探究实验更是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在探究固体,液体与气体间分子间隔大小的时候,没组通过利用注射器来挤压等体积的沙子,水,空气来得出结论,让他们自己动手来探究从而获得知识,不仅提高了他们来课堂中的参与度,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以后更好的学习。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课堂以探究教学为主线,探究实验贯穿其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2,本节课集声画并茂,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3,进行分组实验,逐步深入,现象明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不足之处;

1,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没有照顾后排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观察到实验现象;

2,板书创新虽好,但没有发挥出本质的作用;

3,本节课内容较多,概念性强,限于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概念的挖掘不到位。

我会总结成功的经验,改进自己的不足,继续努力,虚心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更大的进步。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5

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先出现分子、原子,然后出现离子。在学生学习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构成性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原子之外,还有离子这种粒子。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 ……此处隐藏7281个字……原子是微观世界的粒子,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学起来枯燥、学生吃不透、难点难突破,本节课,利用课件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动画模拟,帮助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地气氛中掌握知识。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4

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对初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有些抽象、难明。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难于应用。如何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掌握好分子、原子的知识,如何使学生运用好分子、原子的知识,教学中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

一、高科技,展示微观世界,展示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已经听说进,但并没建立这些概念。对这些微观的粒子感到陌生,感到抽象,感到难于理解甚至怀疑。现在人们借助高科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片以及在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字“中国”。通进对两幅图片的讲解和视频的播放,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分子、原子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打消怀疑的思想。

二、做好实验,为学习分子、原子建立感性认识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红墨水扩散和用注射器抽取空气和水的对比实验的两个学生实验。教师演示了等体积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初中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高,多一个实验会更为兴奋。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观察,建立感性知识,认识到的红墨水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从而为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知识奠定事实基础。

三、图片引导,抽象变形象,微观变宏观

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以投影的方式投影出来,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分析、去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情况是肉眼看不到的,但通过图片就可使这些微观的东西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变得直观,变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四、回归生活,体会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力量

学了分子、原子的知识没有只停留在解释几个实验现象和事例上。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现象和问题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来解释。例如:走到加油站附近可闻到汽油味,走到花店附近可闻到花香味,打开香水瓶会闻到香水味,走到面包店、麦当劳、肯得基会闻到相关的气味……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再如:气体加压时体积缩小,减压时体积增大;物体受时体积彭胀,遇冷时体积收缩;不同液体混合时体积不能相加……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不惜时间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给予启发式地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去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知识的力量。

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教学情绪,容易受到学生的影响。以后要在教学中逐步的改进和完善自己。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

2、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的观点。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认识分子的特征。

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

1、香水为什么会散发出怡人的香味?

2、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干的比较快?

3、白糖放在水里为什么不一会就没了,而水变甜了?发现问题。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提出研究主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有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新课学习: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1、【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出示图片】a、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b、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得出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3、【教师举例】说明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边听、边看得出结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特征

1、【思考问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看见?

【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思考问题】水为什么能变红?

【出示图片】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

【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

3、【思考问题】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成立吗?

【演示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

【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运用新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实验与探究认识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隔。

活动与探究三: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1、【思考问题】前面我们做过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请同学们思考:水蒸发和水电解一样吗?为什么?

【得出结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回顾水蒸发和水电解的实验,讨论、交流、回答。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总结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微粒性以及分子的特征,从分子的角度深入了解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知道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

在讲授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时,先给出电解水的微观图示,试图让学生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水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微粒,各几个?

②这些微粒中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不变?

③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④从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但结果学生对微粒模型图不熟悉,回答前两个问题很困难,对后面的问题就更无从入手了。这样尝试之后就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一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只在“分子、原子关系”“物理、化学变化实质及主要区别”等处安排学生交流讨论。力求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紧扣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在哪里会想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为主线。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